顯示具有 香港社會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香港社會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09年6月6日 星期六

土地決定國家,土地決定人格

因為中共國土地的有效統治者是中國共產黨,所以土地代替了合法性,土地代替了歷史,在香港以之世界華人心目中把中華人民共和國當成了唯一的中國政府。我還沒有把中共國是中國在聯合國唯一合法的歷史片段及中共國是中華民族最大的經濟實體這兩點算進去。
同理,土地代替了思想,土地代替了人格,所以不是擁有獨立居所的男性都是未長大的小孩子,是男仔而不是男人;相反,擁有獨立居所的男性,不論是否懂和其他人相處,不論是否仍在玩毛公仔,不論是否在社會時事上都照搬報紙、電視的分析及立場,不論自己連自己的感情也不清不楚要四周問專家,都是名乎其實,為女性帶來「穩定、和諧、可靠生活」的男子漢、大丈夫。
這叫不叫香港人智性的集體淪落,在中國所謂最先進的城市?

2009年1月24日 星期六

香港上下兩代的代溝

因為用我自己做例子,所以未必完全適用於一般情況:
1. 上一代常常「將心比己」,下一代「自我中心」,然則兩代都是沒有同理心,甚之堂而皇之,拒絕承認其他人和自己是不同的獨立個體/個性。前者可能還會有良好的「利他」動機,後者近乎完全不考慮他人,對心儀的對象貼貼服服,毫無自尊,對一般人只是盡量利用;

2. 上一代:工作的目的是賺錢,賺錢的目的是生活,人是為了生活而生活;
下一代: 工作的目的不一定是為賺錢,賺錢的目的不一定是為生活,人不單是為了生活而生活。

3. 舊: 男權主義,男主外女主內,男人一定要賺錢養家,女人就是為了服待丈夫而生存,女性的社會地位來自丈夫的社會地位,因此婚姻的目標是為了將來幸福:因此要嫁入豪門;
新: 男女權視乎誰賺的錢較多,誰更被社會尊重,男人女人都是為了自己而生存,因此婚姻的目標是享受,因此要嫁入豪門。

4. 舊: 生存一定要適應社會,忍受一切的不公平和不合理,只要能生存已經是萬幸; 新一代會比較傾向於相信自己有改變社會的力量,但香港1997年後犬儒主義盛行,對社會及世界冷膜。

5. 舊一代欠缺公民意識,「各家自掃門前雪,那管他人瓦上霜!」,家族意識強烈,不理社會事務,只掛着營生,例如我父母每次說話都強調「自己人」及其他人的分別,甚為討厭我去管社會的事,因為於上一代而言,政治是官府的事,不是平民百姓的事;新一代的公民意識及歸屬感明顯較強;

6. 舊一代欠缺環保意識,不理自然和人的關係,只求有得吃,有得穿;新一代較箸重自己行為對環境及生態的影響,明白到經濟不可能無限向上發展,同時,人類和其他生物是平等的,要保護其他生命的存在及尊嚴。

7. 舊一代以為讀書自然會發達,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不明白讀書的本義不是為考試,或者是死記知識,而是訓練頭腦如何去分析及處理資訊。

8. 舊一代有差不多精神,凡事粗略,不求甚解,不求真,例如1時15分只會說差不多2時;新一代較有科學精神,凡事要有證據及理由,要有邏緝,不可以得過且過。

2008年9月19日 星期五

中產廣告一則

這應是十年前一則在電視的廣告了,它的對象是中產,賣的是位於名校區的一些樓房,大意是說為了下一代設想,快快搬入該樓房。因為住在該區的都是中或上等的社會階層,孩子不會接觸到下層人,可以快樂健康的成長。
原來在廣告商的想像中,所謂中產專業人仕,就是自絕於下層社會的人,孩子接觸到下層人仕,會污染他們的心靈,阻礙他們的成長。中產的特色就是潔廦,成長的 方式就是在被隔離的溫室生長,而專業就是用法律去壟斷某行業,使某社會階層成為世襲,不用接受太大的競爭。這是不是香港中產階級的意識形態反映?
我想到的是,用法律去壟斷某行業,使某社會階層成為世襲,付出的社會代價是減低社會各階級的流動性,間接損害自由經濟。另外,如此的中產階級是逃避了和佔 數量最大的下層接觸,其實不太利於在就業市場競爭,例如就不可能當經理等人事部職位,因為不懂下層的心態和行為;如果要經營生意的話,欠缺對社會各階層的 了解一定是致命毒藥;政治家就更不可能了。就是因為潔廦,而自困於某行業中不思進取,是不是它心目中最理想的中產生活?

2008年5月25日 星期日

Age Differential Hypothesis

Each society has its unique sociological environment which its younger generations and older generations live through. Ideally, that would be the best for all of them. However, it is only a more permissive environment and under certain conditions which allow each generations to live in accordance to its biological/psychological needs; otherwise some generations will have to live with its dominant generation. A case in point is to due to its physical and economic constraints, most Hong Kong citizen are live in a homogeneous environment as compared to higher variability of in USA. Thus the culture that is shaped for the dominant generation thus has the strongest influence to all generations in Hong Kong. It maybe claimed that in the unique sociological constraints in Hong Kong, the emotional/intellectual attributes across the generations are more similar as compare to other places, just different biological expression of similar behavioral patterns in according to their age. For instance, Internet access is availability cheaply and widely for most part of Hong Kong; thus younger generation may use it to email and chat with their friends, writing blogs; while older generation also use it to email and chat with their friends, writing blogs. The only difference is the content of their action, but not the overall intend, purpose and effect of their behavior. However, Internet technologies are essential dominant by younger generation, and the older generation who use it for similar purpose may have to adjust to the change that brought by the younger generation in the sense that many I.T. firm cater their business toward the younger generation. Thus, like it or not, the younger generation thus exert a stronger influence on the older generation in this aspect of their life. It is only unusual that the top post in Hong Kong government are often dominated by 40's instead of 20's-30's in most countries(?), thus in the aspect of political, that cohort has exert the strongest influence to all generation in Hong Kong.

2008年5月13日 星期二

脫髮有罪?

這次被我嘲笑的廣告不是來自電視,來自報紙;同樣亦是邏緝的問題。男子脫髮會不會影響自我形 象及人際關係呢?依某廣告的調查研究,男子脫髮會被其他人認為脫髮會惡性影響脫髮者的人際關係,其他人會認為脫髮的男子的人緣差。好了,記得中六讀的英文 應用科強調意見和事實的分離,其他人以為你怎樣怎樣是他們的意見,不代表什麼事實。因此其他人認為脫髮的男子的人緣差,不代表脫髮的男子本身的人緣差。是 不是在後現代世界,意見就是現實?客觀性不存在,所以所有的事實都是代表了一種意見而已?

想深一層, 就算在後現代世界,意見可以當成一種事實,但其他人認為脫髮的男子的人緣差,只可以勉強代表「在其他人心目中脫髮的男子的人緣比較差」這一個事實,如何從 「在其他人心目中脫髮的男子的人緣比較差」的論述跳到「脫髮的男子覺得自己人緣比較差」或「脫髮的男子的人緣真的比較差」的結論?內裏是不是隱含了「其他 人的意見就代表我的現實」或「其他人的意見就代表我的意見」的奇怪邏緝?
前者,是賣廣告的人頭腦不清醒,還是在乘機開闊讀者的眼界,讓他們了解心理學中的「我不是我,亦不是自己以為的我,而是我以為其他人以為的我」?但是心理學卻沒有說:其他人心目中的我就是我。 後者,「其他人的意見就代表我的意見」,亦是香港常見的「主流主義」思想模式,香港人是凡事沒有自己意見的,只有「他/她認為是主流的意見」就代表了是自 己的意見;甚至進一步,自己的意見就是自己。因此,「主流主義」以為廣告交代的是顯而易見的常理:脫髮的男仕人緣一定不會好的哪裏去,因此猜想大部份香港 人都是這樣想,因而形成了自己的意見:脫髮的男仕人緣一定不會好,所以要快快依廣告的指示去解決脫髮的問題。
不知是不是廣告還要讀者深入思考哲學/心理學中的我的定義的問題?我是什麼?我是我執?我執是我?我是我的意見?我的意見是我?我是他人的意見?還是他人的意見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