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應是十年前一則在電視的廣告了,它的對象是中產,賣的是位於名校區的一些樓房,大意是說為了下一代設想,快快搬入該樓房。因為住在該區的都是中或上等的社會階層,孩子不會接觸到下層人,可以快樂健康的成長。
原來在廣告商的想像中,所謂中產專業人仕,就是自絕於下層社會的人,孩子接觸到下層人仕,會污染他們的心靈,阻礙他們的成長。中產的特色就是潔廦,成長的 方式就是在被隔離的溫室生長,而專業就是用法律去壟斷某行業,使某社會階層成為世襲,不用接受太大的競爭。這是不是香港中產階級的意識形態反映?
我想到的是,用法律去壟斷某行業,使某社會階層成為世襲,付出的社會代價是減低社會各階級的流動性,間接損害自由經濟。另外,如此的中產階級是逃避了和佔 數量最大的下層接觸,其實不太利於在就業市場競爭,例如就不可能當經理等人事部職位,因為不懂下層的心態和行為;如果要經營生意的話,欠缺對社會各階層的 了解一定是致命毒藥;政治家就更不可能了。就是因為潔廦,而自困於某行業中不思進取,是不是它心目中最理想的中產生活?
2008年9月19日 星期五
2008年5月13日 星期二
脫髮有罪?
這次被我嘲笑的廣告不是來自電視,來自報紙;同樣亦是邏緝的問題。男子脫髮會不會影響自我形 象及人際關係呢?依某廣告的調查研究,男子脫髮會被其他人認為脫髮會惡性影響脫髮者的人際關係,其他人會認為脫髮的男子的人緣差。好了,記得中六讀的英文 應用科強調意見和事實的分離,其他人以為你怎樣怎樣是他們的意見,不代表什麼事實。因此其他人認為脫髮的男子的人緣差,不代表脫髮的男子本身的人緣差。是 不是在後現代世界,意見就是現實?客觀性不存在,所以所有的事實都是代表了一種意見而已?
想深一層, 就算在後現代世界,意見可以當成一種事實,但其他人認為脫髮的男子的人緣差,只可以勉強代表「在其他人心目中脫髮的男子的人緣比較差」這一個事實,如何從 「在其他人心目中脫髮的男子的人緣比較差」的論述跳到「脫髮的男子覺得自己人緣比較差」或「脫髮的男子的人緣真的比較差」的結論?內裏是不是隱含了「其他 人的意見就代表我的現實」或「其他人的意見就代表我的意見」的奇怪邏緝?
前者,是賣廣告的人頭腦不清醒,還是在乘機開闊讀者的眼界,讓他們了解心理學中的「我不是我,亦不是自己以為的我,而是我以為其他人以為的我」?但是心理學卻沒有說:其他人心目中的我就是我。 後者,「其他人的意見就代表我的意見」,亦是香港常見的「主流主義」思想模式,香港人是凡事沒有自己意見的,只有「他/她認為是主流的意見」就代表了是自 己的意見;甚至進一步,自己的意見就是自己。因此,「主流主義」以為廣告交代的是顯而易見的常理:脫髮的男仕人緣一定不會好的哪裏去,因此猜想大部份香港 人都是這樣想,因而形成了自己的意見:脫髮的男仕人緣一定不會好,所以要快快依廣告的指示去解決脫髮的問題。
不知是不是廣告還要讀者深入思考哲學/心理學中的我的定義的問題?我是什麼?我是我執?我執是我?我是我的意見?我的意見是我?我是他人的意見?還是他人的意見是我?
前者,是賣廣告的人頭腦不清醒,還是在乘機開闊讀者的眼界,讓他們了解心理學中的「我不是我,亦不是自己以為的我,而是我以為其他人以為的我」?但是心理學卻沒有說:其他人心目中的我就是我。 後者,「其他人的意見就代表我的意見」,亦是香港常見的「主流主義」思想模式,香港人是凡事沒有自己意見的,只有「他/她認為是主流的意見」就代表了是自 己的意見;甚至進一步,自己的意見就是自己。因此,「主流主義」以為廣告交代的是顯而易見的常理:脫髮的男仕人緣一定不會好的哪裏去,因此猜想大部份香港 人都是這樣想,因而形成了自己的意見:脫髮的男仕人緣一定不會好,所以要快快依廣告的指示去解決脫髮的問題。
不知是不是廣告還要讀者深入思考哲學/心理學中的我的定義的問題?我是什麼?我是我執?我執是我?我是我的意見?我的意見是我?我是他人的意見?還是他人的意見是我?
標籤:
心理學,
社會,
香港,
香港社會,
香港廣告,
哲學,
廣告,
邏緝,
advertisement,
hong kong,
Logic,
Philosophy,
Psychology,
Social Psychology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