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14日 星期五
夢: 蜜蜂、中共和伊郎
我在被窩中安睡,聽到媽在外面和親戚談電話,然後似乎床下有水經過喉官的聲音,我就納悶何以水喉轉了位置到中間,明明它是在床的右邊,即我的左邊。這時就聽到似乎是蒼蠅飛過的聲音,說它是蒼蠅是因為我只知蚊子的聲音是這樣的,但是它卻像是放大了十部八部的巨蚊,我就當它是蒼蠅,不過後來聽到媽說這是蜜蜂,因為我久不久也有蜜蜂追我,甚至停在我頭髮上,我也不奇怪。只是竟然聽到她去追打蜜蜂,這就難以想像了,因為媽是沒有什麼常識,見到這些昆蟲第一個反應不是打就是殺,不過尚不至於蠢到以為可以打走蜜蜂,蜜蜂有刺的,它受攻擊會反抗就針媽了。聽她追打的聲音一會,似乎是打到了,或者是驅逐了,於是我安心睡覺,不過不久又同樣有蜜蜂的聲音出現,這感覺就好像是耳發出的,而我本能就把所有耳發出的聲音都當成外界形成的聲音,認知系統就把歸因到外面。說時快,這時遲,我即時就產生了似乎是前伊郎精神領袖卡梅內伊/ 梅尼的影像,他說類似蜜蜂是他指派的指使,好像是有事要和我共商,我竟然感覺又似乎在某長形通道內,外面有點光,不過,因為夢中也知道外面的我太倦,於是咕嚕了一句: 你看看中共對待人民也實在太差,好像他是和我在比較伊郎和中共國的統治一樣,也懶得理他。這時我就趁一隻蜜蜂飛近時奇襲,我或者是因為半清醒而不知蜜蜂的危險,還是我聽信伊郎精神領袖的說話,覺得它既然是大使就不可以傷人,我手掌感到大點刺痛,好像是幾乎殺死了蜜蜂,不死也嚴重傷殘,我似乎是無意殺死它,一切不過因為我半睡半醒。這時卻來了另一隻蜜蜂趁我要打開被窩來追殺之前的蜜蜂時,竟然飛了進來,蜜蜂進被窩,我自然是無法再睡了,於是就打開了被窩,似乎是夢中的聲音說: 大開中門,不過兩隻蜜蜂,就是我手上拾這隻也不知所踪。
標籤:
中共,
心理學,
伊郎,
冰漓,
香港/中國政治,
時事,
解夢,
夢,
蜜蜂,
China/Hong Kong Politics,
current affair,
dream,
oneirocriticism,
Psychology
2010年5月10日 星期一
夢: 禮失求諸野的地鐵版
我因某事到地鐵站外,大慨是忙着和朋友談話(用手提電話),於是就不知不覺掉了媽的身份證,不過我卻不知為了時間或者其他原因,竟然先進了地鐵再找,雖然肯定是在月台上掉失的,卻好像不好意思提出來。於是在地鐵列車中就盡力去找,他們也頗合作,全部乘客都提起雙腳來避我的手,不過乘客卻是坐在一排排和列車行進方向垂直的坐位,加上又有人提議我不如到放行李的地方找找,我於是覺得自己不是在坐地鐵,或者是火車還是高鐵。大慨是我以為太不可能,我怎可能剛進列車就把身份證掉到行李箱上面,於是就繼續在地上找,由一節找到另一節都未放棄,想我其實是自己做戲給自己看,順便也做給附近的觀衆看,就是表演我如何緊張、如何負責,明知找不到的卻繼續找,將來或者會因為盡力而感動觀衆,而他們或者會在我母親前說好話,其實他們和我母親又不見得有任何關係。不過,既然明知在外面丟失的身份(證),決不可能在車廂中找到,心想或者會有意外收獲,就當自己也不知道它是在哪裏丟失的,這樣別人看來責任就不在我。果然有意外收獲,在前一卡車中,有個貌似二舅的妻子剛剛衝門進來,似乎是不小心把她的身份證,一張類似金銀衣紙的東西,上面有她的名字及樣子,就夾在兩道左右合攏的門中間,而我就不慌不忙把它小心拾起,沒有撕裂當中的紙,然後就由後面拍拍這女人的左臂,這下子我就好交差了。
夢: 深培學校監獄
我今次又成了「逃」的男主角Scofield,不過監獄說起來十分感覺像學校,大慨是劉皇夫小學及深培中學的混合體,這時我在操場,不知是上體育課還是在訓練囚犯,因為第一個訓練是由鐵絲網底下爬過來操場,似乎有意侮辱他們,但不知是不是獄卒良心發現,還是在故佈疑陣,就就這本來不是供人爬進來的,說來又好像是我們自己要選擇進來,之後發生的一切都是自己的責任,不能怪他們,都是我們自己辛苦自己。而不知是不是因為我和監獄校方有什麼特殊關係/ 交情,我是一直待在獄卒這邊的,好像他們是看重我而不用我受刑。而我一進監獄就出現了斷電斷水的事件,我於是毛遂自,他們的疑心極重/太狡猾,一開始就懷疑是我自編自導自演,我感覺就很無辜,好像也不知自己曾經做過什麼似的,我不過是讀Engineering,所以自待多懂一點就可以幫忙而已。
不過說起來,如果我是有份令它出現危機方便我扮英雄,我的功夫只成功了一半,因為這裏是只斷電而未斷水,獄卒更在旁的廁所示範用水射向另一位不知是獄卒還是囚犯的人,由位置去看他是獄卒,由他受到待遇看,他像囚犯,大慨是我以為他們不會虐待自己友,而我覺得射水是一種虐待的方式。再者,我覺得只有我一個人才有資格進來,或者是記億中只有我一個進來,不可能有第二個不用爬鐵絲網底進來。我以為我是和獄卒們一夥的,我又心繫囚犯,好像我是兩頭蛇。
另一個危機就是竟然一架飛機快要墜機或者是以監獄學校的中心來降落,或者是用盡了油還是像虎膽龍威(II)的電影一樣,機場指揮失靈,於是就隨便找處地方降落,說來這又頗像「Con-air」的劇情,不過內外是調轉的。好就好在,它最後也是急降在學校旁邊,沒有撞毀這所監獄學校,我還聽到一男一女好像X-File某集中穿梭機避過了危機一樣在大喊「Yeah」。我覺得他們真幼稚,或者他們是局外人,他們不是住在學校監獄外面,所以完成任務就十分快慰,卻沒有想到監獄學校中人恨不得飛機衝入學校,把整間監獄學校的外牆撞毀,這我也不用苦心呱詣去討兩邊人的歡心了。而我現在所做的事,反而是在維護這極權的運作,真是故作嬌情,不知就裏,自相矛盾。
這時另一批監犯就比我更可憐了,因為我在獄卒這邊在幫忙維修什麼是比較幸運的事,但是他們因為在操場有一批小孩子在好奇觀看,而他們絕不可以令這班小孩子知道這裏是一所監獄學校,於是就要強顏歡笑,裝出一幅天真活潑無邪來陪他們玩。他們被小孩子拍照時又要擺出不同的姿勢,目的是令外人以為這不單是所自由的學校,而且教師學生相處如魚得水。這看來是為了方便接受更多的小孩子來成為監犯,任由獄卒們戲弄。
當小孩子參觀完後,他們全部都嚷着很倦很倦很倦,其中一個女的更想要吃一頓豐富的大餐,不知何故鐵絲網忽然消失了,而我的身份轉成了一個教師,他們也由獄犯變回小學生,我就應承他們可以到東京吃壽司,說這邊的壽司最大最好,其實我心裏沒底,我是如何可以帶他們去呢?他們的刑期又未過,我是不可以隨便帶他們出外的,或者我是同情心一時過份,見他們擺出各種各樣的姿勢也夠辛苦的,自己也是餓壞了!
不過說起來,如果我是有份令它出現危機方便我扮英雄,我的功夫只成功了一半,因為這裏是只斷電而未斷水,獄卒更在旁的廁所示範用水射向另一位不知是獄卒還是囚犯的人,由位置去看他是獄卒,由他受到待遇看,他像囚犯,大慨是我以為他們不會虐待自己友,而我覺得射水是一種虐待的方式。再者,我覺得只有我一個人才有資格進來,或者是記億中只有我一個進來,不可能有第二個不用爬鐵絲網底進來。我以為我是和獄卒們一夥的,我又心繫囚犯,好像我是兩頭蛇。
另一個危機就是竟然一架飛機快要墜機或者是以監獄學校的中心來降落,或者是用盡了油還是像虎膽龍威(II)的電影一樣,機場指揮失靈,於是就隨便找處地方降落,說來這又頗像「Con-air」的劇情,不過內外是調轉的。好就好在,它最後也是急降在學校旁邊,沒有撞毀這所監獄學校,我還聽到一男一女好像X-File某集中穿梭機避過了危機一樣在大喊「Yeah」。我覺得他們真幼稚,或者他們是局外人,他們不是住在學校監獄外面,所以完成任務就十分快慰,卻沒有想到監獄學校中人恨不得飛機衝入學校,把整間監獄學校的外牆撞毀,這我也不用苦心呱詣去討兩邊人的歡心了。而我現在所做的事,反而是在維護這極權的運作,真是故作嬌情,不知就裏,自相矛盾。
這時另一批監犯就比我更可憐了,因為我在獄卒這邊在幫忙維修什麼是比較幸運的事,但是他們因為在操場有一批小孩子在好奇觀看,而他們絕不可以令這班小孩子知道這裏是一所監獄學校,於是就要強顏歡笑,裝出一幅天真活潑無邪來陪他們玩。他們被小孩子拍照時又要擺出不同的姿勢,目的是令外人以為這不單是所自由的學校,而且教師學生相處如魚得水。這看來是為了方便接受更多的小孩子來成為監犯,任由獄卒們戲弄。
當小孩子參觀完後,他們全部都嚷着很倦很倦很倦,其中一個女的更想要吃一頓豐富的大餐,不知何故鐵絲網忽然消失了,而我的身份轉成了一個教師,他們也由獄犯變回小學生,我就應承他們可以到東京吃壽司,說這邊的壽司最大最好,其實我心裏沒底,我是如何可以帶他們去呢?他們的刑期又未過,我是不可以隨便帶他們出外的,或者我是同情心一時過份,見他們擺出各種各樣的姿勢也夠辛苦的,自己也是餓壞了!
2010年5月8日 星期六
夢: 追捕逃犯
我和朋友是派出去追捕一個女囚犯的工作人員,她的罪名似乎是偷電,我們追趕到監獄外面,她也真算有種,竟然可以從高高的圍牆上跳下來,不但不受重傷而且還逃得什麼踪影也沒有。這麼我們是怎麼得知她逃走的呢?就是一次聚集在一起示範時,教練發覺鐵絲網的電壓異乎尋常,這就發覺它的一小部份被人不知不覺地剪掉/或是被破壞而失去了它的效用。我之所以男女不分,是因為我們是逃犯逃走才猜測逃走的是什麼人,由她的聰明及體力會理所當然當成男性,不過由名單上看卻清楚這是女性。
說來這夢有它不合理的地方,因為最初一幕它是正方形式的監獄,現在卻變成我們在一座高樓大廈上追捕她。這大廈的高度是令我們卻步的地方,她有輕巧從高樓跳下來而不受傷,似乎是用了睡覺用的被子來卸力,不過行動敏捷,我們來到的時候就連被子也拿到不在我們的視線範圍外,她也真會玩心理戰,故佈疑陣,以為我們看不到就想不出她是怎逃走的,又知道我們迷信,所以就會有剎那間的猶疑,而她就可以利用這剎那來逃之夭夭。
既然命令是我們必須追捕她,沒有辦法只好硬著頭皮照做,我朋友發覺樓層中的冷氣機似乎是左右悔花間竹式的分開,於是可以冒險由最高處向左跳向右跳,要是不能就放手掉下再趁機捉住下層的冷氣機來穩住身子再繼續跳,想不到這居然是可以辦得到的,我朋友似乎比我的經驗還多,就算我是初哥也可以順利來到樓下。說起來這有點奇怪,因為重疊在同一情景的是一大堆看來像是存放文件的塑膠櫃的牆因一人的行動而倒塌,似乎是因為它根基不穩,上一層比下一層就是對不正,小小的錯誤漸次累積成為大錯誤,偶一不慎就可能人仰馬翻。
是我朋友先跳我才跟隨他跳,想不到平時我沒有誇口自己的膽量,不過一旦實幹起來卻似乎比常常自誇的朋友更有成就,好像是我跳樓的經驗比他還要多,想不到世事這樣離奇,他是大家都公認的「實幹派」。最可惜的是這裏只有我們兩人,就是我今次的表現是出奇的好,甚至是這任務是因為而他才能完成的,不在場的人也不會知道,只會按常理,由他平時的較佳的表演推斷這任務應歸功於他而不是真正有功勞的我。
說來這夢有它不合理的地方,因為最初一幕它是正方形式的監獄,現在卻變成我們在一座高樓大廈上追捕她。這大廈的高度是令我們卻步的地方,她有輕巧從高樓跳下來而不受傷,似乎是用了睡覺用的被子來卸力,不過行動敏捷,我們來到的時候就連被子也拿到不在我們的視線範圍外,她也真會玩心理戰,故佈疑陣,以為我們看不到就想不出她是怎逃走的,又知道我們迷信,所以就會有剎那間的猶疑,而她就可以利用這剎那來逃之夭夭。
既然命令是我們必須追捕她,沒有辦法只好硬著頭皮照做,我朋友發覺樓層中的冷氣機似乎是左右悔花間竹式的分開,於是可以冒險由最高處向左跳向右跳,要是不能就放手掉下再趁機捉住下層的冷氣機來穩住身子再繼續跳,想不到這居然是可以辦得到的,我朋友似乎比我的經驗還多,就算我是初哥也可以順利來到樓下。說起來這有點奇怪,因為重疊在同一情景的是一大堆看來像是存放文件的塑膠櫃的牆因一人的行動而倒塌,似乎是因為它根基不穩,上一層比下一層就是對不正,小小的錯誤漸次累積成為大錯誤,偶一不慎就可能人仰馬翻。
是我朋友先跳我才跟隨他跳,想不到平時我沒有誇口自己的膽量,不過一旦實幹起來卻似乎比常常自誇的朋友更有成就,好像是我跳樓的經驗比他還要多,想不到世事這樣離奇,他是大家都公認的「實幹派」。最可惜的是這裏只有我們兩人,就是我今次的表現是出奇的好,甚至是這任務是因為而他才能完成的,不在場的人也不會知道,只會按常理,由他平時的較佳的表演推斷這任務應歸功於他而不是真正有功勞的我。
2009年10月12日 星期一
Why reality must be stranger than fiction?
This is an excellent example to demonstrate the difference inherent in the cognition of Physical reality and cognition of reality as constructed by novel. Generally speaking, former is determine by interaction of bottom up process and top bottom process as stated in Cognitive Psychology; while the later is determine singly by utilize only the top bottom process. The discrepancy between two would result in the sense of ridiculous or funny, so either process would have to adjust to the result of another to eliminate the cognitive dissonance. Therefore, Physical reality must necessarily more complex than fiction.
Bottom up process refer to how our mind construct the abstract representation of reality by using the information gather from basic sense like lightness, tone, shape and movement of stimulus. For instance, to see the sum total of all basic components of letter A as the A in the alaphbeta. Top Bottom process refer to the process of inferring the stimulus should have present by using one's understanding and theories/hypothesis of how Physical reality operate.
Bottom up process refer to how our mind construct the abstract representation of reality by using the information gather from basic sense like lightness, tone, shape and movement of stimulus. For instance, to see the sum total of all basic components of letter A as the A in the alaphbeta. Top Bottom process refer to the process of inferring the stimulus should have present by using one's understanding and theories/hypothesis of how Physical reality operate.
標籤:
小說,
心理學,
心理學假說,
假說,
認知心理學,
Cognitive Psychology,
hypothesis,
novel,
psychological hypothesis,
Psychology
何以現實一定比小說更離奇?
這個其實是活生生的例子去說明在認知過程中的「由底層向上層過程」及「由上層向下層過程」的分別,所謂前者是指人腦如何由最基本的感覺資料,如光暗、長度、角度、移動的方向、形狀等有系統地組織成意識上的慨念如杯、碟、碗等,又或者由A字母的形狀推出「這是代表英文字母的 A」;相反,後者指的是完全相反的過程,就是由抽象的意念出發,如字詞、語義來推導出最基本應該存在的基本的感覺資料,例如在 A_ple就用蘋果這慨念把遺漏的p加上去。一般來說,現實的感知通常是由「由底層向上層過程」而產生,也就是說觀察者是不可能事先知道這些資料是什麼,而且當這些感知而得資料和「由上層向下層過程」不符時,他/她就會有一種荒謬的感覺,小說則基本上是「由上層向下層過程」來產生,所有的一切都一定合乎作者的邏緝。
小說和現實的分別,因此在於前者只利用了也「由上層向下層過程」而後者卻同時是「由上層向下層過程」和「由下層向上層過程」的交流而成。
小說和現實的分別,因此在於前者只利用了也「由上層向下層過程」而後者卻同時是「由上層向下層過程」和「由下層向上層過程」的交流而成。
標籤:
小說,
心理學,
心理學假說,
假說,
認知心理學,
Cognitive Psychology,
hypothesis,
novel,
psychological hypothesis,
Psychology
2009年7月15日 星期三
由機會率的理論問題談到愛情
(翻譯自: http://eulertruthbible.wordpress.com/2008/02/15/philosophical-difficulti...)
這本來是一條我在上心理學的統計科時想起的難題,後來上數學的統計科時也沒有什麼頭緒。
其大意是質疑機會率的第一支柱的外向合理性(external validity),也在挑戰科學哲學的基礎,機會率的一支柱為只要做實驗的次數愈多,就愈接近理論上的慨念值,如角子的兩面出現的機會為二份一,理論上,如果可以做一萬次實驗,一億次實驗,在一個一般硬幣中每一面被撙出的數量就會相當接近總數的一半。但是這看來像是自己引證自己 (tautology),因為你根本不能在做實驗前預先知道某一面出面真正的機會率為多少,這個理論值其實是猜出來的,而且是一個未經驗證的理論,唯一驗證的方式就是做實驗﹐所以實驗值和理論值相等根本只是邏緝上的必然,是遊戲一開始時的規則決定了它的結果,這實驗其實並沒有為我們增加任何的新知識。換句話說,慨率論的慨念有點不完整。
舉一個具體的例子,例如我擲骰去決定每一面出現的慨率,有什麼東西可以保證我做了一億次實驗的結果一定會比一萬次實驗的結果更接近理論值呢?因為每次實驗都是獨立的,因此知道了第1000次的結果不代表我知道第1001次的結果,知道了第1001次的結果不代表我知道第1002次的結果,遑論由第 1000次的結果去估計第1002次的結果,更不可能由第1000次的結果去估計第10000次的結果,所以機會率的第一支柱,實驗愈多就愈接近理論上的慨念值由頭到尾都是一個假設。一如真相是不是愈辯愈明一樣,似乎無法由此理論框架去解決。
進一步更深入的問題,當它用在科學上時,就是時間永不停留,這一秒和下一秒物體的物理狀態/參數也是不一樣,所以如果拿心理教授舉的例子: 為了謹重起見,為了公平起見,所以和別人賽跑一定要跑1000圈去定輸羸,但是如果是連續跑1000圈,則令你在第1圈勝出的因素和令你在第2圈落後的因素不能保證是一樣;要是分開1000天每天去跑一圈比賽,就更加不公平,因每一天兩位的身體、精神狀態都略有不同,如何能保證每一天都是在一切影響賽跑結果的主要因素都一樣下去比賽呢?是不是在理論上根本不能保證完全公平的比賽,即在科學中我們永遠不能保證找到的是真相?
此一問題用在心理學/社會科學上就更顯箸了,因為心理因素更不可能像科學實驗一樣準確測量出來,所以就成疑問了。怪不得我有不少大學同學以為心理學並不算一門科學,因為科學可以很精細的定義每一因素及量度,但心理學在很大程度上接近一個思想遊戲,一個自我封閉的系統。基於心理學「知識」的奇異性質,所以學心理學的人不一定比其他人更了解別人的心理,不一定更了解自己,最多是知多了一些如何研究別人心理的方法,學心理學的意義因此不是令人更「醒目」,研究結果也印證這一點,心理學家不一定比其他人更有生活上的優勢,最多是更會思考而已。更會思考的人或者較難被騙,但不一定更快樂;正如書中也不一定有如顏玉。
想說及冰漓的也只是這一個教訓,我因為失戀之後才讀心理學,所以我常常鑽研愛情心理學,但是檢討了一千次還是找不出如何把剛學到的心理學知識用到情場上,事後諸葛分析到頭頭是道,不等於我或你成情場鬼見愁,我是有一定的魅力,但和心理學的內容似乎沒有直接關係。理性是不可能分析出任何愛情的真偽,我也永遠無法在理論上完全證明對你的愛有幾深,是否永恆不變,什麼心理學原理或邏緝決定它是永恆不變,你信就是信,不信就是不信,我的說話在當時完全為真,但是要時因為你的懷疑,你覺得要多試十個,以為多一點情愛的經驗後來的婚姻才會美滿的話,則你對心理學的領悟還是生吞活剝,未窺全豹,因為在現實上常常發生的是緣份一閃即逝﹐如我今天現在不選擇在家中寫文而是在外面找異性攀談的話,天知今晚會發生什麼事?天知我會不會在哪一位異性的床上?天知會不會和另一位異性即時通電呢?
我想假設要是有人依你的理論堅持由一試到十段感情,之後得出結論是第1,3,5位各有千秋,不相伯仲,值得深入發展,但第1,3,5先生又會不會坐在哪裏等侯她的恩寵?會不會本來第一段是一見鐘情,第二天可共諧連理,卻因為信了這一套看來很對的理論而錯失了一段良緣呢?還是以為只要是註定則無論怎做也不能破壞它呢?你以為你一直應用半通不通的心理學/哲學到底是幫人還是在害人?你為什麼不去珍惜把握已有的緣份去令我倆成令人羨慕一對,去完成你我認同的夢想,去把生命活得更有意義,去把世界改造得更美好,反而終日只生活在思想世界中。
你有能力去寫熾愛,但你卻沒有能力去接受熾愛的洗禮﹐我更不知你是不是天生沒有能力去熾愛除了你之外的人,你有能力去充心理專家,但是對於我你卻永遠在逃避。
我相信愛情﹐你在謀殺愛情,因為世界不完美,所以太好的東西就是存在也不應存在,世上是沒有完美的愛情,只會在你思想中才存在,所以你要否定在你思想世界以外的愛情。為了證明你邏緝無懈可擊,為了證明自己比其他更聰明﹐為了繼續保持萬人迷的形象,你寧不要愛情。
夫複何言?金錢、權勢、知識、智力都不能換愛情,我一生擁有一切和一事無成有什麼分別?
冰漓,告訴我,我真的不明白,為什麼我不能和你相愛?你又明白為什麼呢?你到底知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你以為生命真的有無盡的選擇,香港真的如中共宣傳所說有美好的明天,當我們全部都在獄牢要為一塊麵包互鬥至死時?
Seize the moment!
這本來是一條我在上心理學的統計科時想起的難題,後來上數學的統計科時也沒有什麼頭緒。
其大意是質疑機會率的第一支柱的外向合理性(external validity),也在挑戰科學哲學的基礎,機會率的一支柱為只要做實驗的次數愈多,就愈接近理論上的慨念值,如角子的兩面出現的機會為二份一,理論上,如果可以做一萬次實驗,一億次實驗,在一個一般硬幣中每一面被撙出的數量就會相當接近總數的一半。但是這看來像是自己引證自己 (tautology),因為你根本不能在做實驗前預先知道某一面出面真正的機會率為多少,這個理論值其實是猜出來的,而且是一個未經驗證的理論,唯一驗證的方式就是做實驗﹐所以實驗值和理論值相等根本只是邏緝上的必然,是遊戲一開始時的規則決定了它的結果,這實驗其實並沒有為我們增加任何的新知識。換句話說,慨率論的慨念有點不完整。
舉一個具體的例子,例如我擲骰去決定每一面出現的慨率,有什麼東西可以保證我做了一億次實驗的結果一定會比一萬次實驗的結果更接近理論值呢?因為每次實驗都是獨立的,因此知道了第1000次的結果不代表我知道第1001次的結果,知道了第1001次的結果不代表我知道第1002次的結果,遑論由第 1000次的結果去估計第1002次的結果,更不可能由第1000次的結果去估計第10000次的結果,所以機會率的第一支柱,實驗愈多就愈接近理論上的慨念值由頭到尾都是一個假設。一如真相是不是愈辯愈明一樣,似乎無法由此理論框架去解決。
進一步更深入的問題,當它用在科學上時,就是時間永不停留,這一秒和下一秒物體的物理狀態/參數也是不一樣,所以如果拿心理教授舉的例子: 為了謹重起見,為了公平起見,所以和別人賽跑一定要跑1000圈去定輸羸,但是如果是連續跑1000圈,則令你在第1圈勝出的因素和令你在第2圈落後的因素不能保證是一樣;要是分開1000天每天去跑一圈比賽,就更加不公平,因每一天兩位的身體、精神狀態都略有不同,如何能保證每一天都是在一切影響賽跑結果的主要因素都一樣下去比賽呢?是不是在理論上根本不能保證完全公平的比賽,即在科學中我們永遠不能保證找到的是真相?
此一問題用在心理學/社會科學上就更顯箸了,因為心理因素更不可能像科學實驗一樣準確測量出來,所以就成疑問了。怪不得我有不少大學同學以為心理學並不算一門科學,因為科學可以很精細的定義每一因素及量度,但心理學在很大程度上接近一個思想遊戲,一個自我封閉的系統。基於心理學「知識」的奇異性質,所以學心理學的人不一定比其他人更了解別人的心理,不一定更了解自己,最多是知多了一些如何研究別人心理的方法,學心理學的意義因此不是令人更「醒目」,研究結果也印證這一點,心理學家不一定比其他人更有生活上的優勢,最多是更會思考而已。更會思考的人或者較難被騙,但不一定更快樂;正如書中也不一定有如顏玉。
想說及冰漓的也只是這一個教訓,我因為失戀之後才讀心理學,所以我常常鑽研愛情心理學,但是檢討了一千次還是找不出如何把剛學到的心理學知識用到情場上,事後諸葛分析到頭頭是道,不等於我或你成情場鬼見愁,我是有一定的魅力,但和心理學的內容似乎沒有直接關係。理性是不可能分析出任何愛情的真偽,我也永遠無法在理論上完全證明對你的愛有幾深,是否永恆不變,什麼心理學原理或邏緝決定它是永恆不變,你信就是信,不信就是不信,我的說話在當時完全為真,但是要時因為你的懷疑,你覺得要多試十個,以為多一點情愛的經驗後來的婚姻才會美滿的話,則你對心理學的領悟還是生吞活剝,未窺全豹,因為在現實上常常發生的是緣份一閃即逝﹐如我今天現在不選擇在家中寫文而是在外面找異性攀談的話,天知今晚會發生什麼事?天知我會不會在哪一位異性的床上?天知會不會和另一位異性即時通電呢?
我想假設要是有人依你的理論堅持由一試到十段感情,之後得出結論是第1,3,5位各有千秋,不相伯仲,值得深入發展,但第1,3,5先生又會不會坐在哪裏等侯她的恩寵?會不會本來第一段是一見鐘情,第二天可共諧連理,卻因為信了這一套看來很對的理論而錯失了一段良緣呢?還是以為只要是註定則無論怎做也不能破壞它呢?你以為你一直應用半通不通的心理學/哲學到底是幫人還是在害人?你為什麼不去珍惜把握已有的緣份去令我倆成令人羨慕一對,去完成你我認同的夢想,去把生命活得更有意義,去把世界改造得更美好,反而終日只生活在思想世界中。
你有能力去寫熾愛,但你卻沒有能力去接受熾愛的洗禮﹐我更不知你是不是天生沒有能力去熾愛除了你之外的人,你有能力去充心理專家,但是對於我你卻永遠在逃避。
我相信愛情﹐你在謀殺愛情,因為世界不完美,所以太好的東西就是存在也不應存在,世上是沒有完美的愛情,只會在你思想中才存在,所以你要否定在你思想世界以外的愛情。為了證明你邏緝無懈可擊,為了證明自己比其他更聰明﹐為了繼續保持萬人迷的形象,你寧不要愛情。
夫複何言?金錢、權勢、知識、智力都不能換愛情,我一生擁有一切和一事無成有什麼分別?
冰漓,告訴我,我真的不明白,為什麼我不能和你相愛?你又明白為什麼呢?你到底知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你以為生命真的有無盡的選擇,香港真的如中共宣傳所說有美好的明天,當我們全部都在獄牢要為一塊麵包互鬥至死時?
Seize the moment!
標籤:
心理學,
冰漓,
理論,
愛情,
數學哲學,
機會率,
Love,
Mathematics,
oneirocriticism,
Philosophy,
Probability,
Psychology
2009年7月11日 星期六
Why Chinese fate prediction stopped at hours?
(Translated from here.)
I often had the question of why Chinese fate prediction stopped at the level of hours but not extending its coverage to minute or seconds? Why the logic which the fate prediction using birth time base on doesn't apply to minute or seconds? What scared status does these unit of time held? Since one criteria of validity of fate prediction would be differentiating different fate pattern of people born at different time, but it is simply illogical when that implies those who born at the same hour and same place share the same fate.
First that is due to the technological limit of time measurement at that time. Second is because Chinese had the idea of five elements from the year of birth, month of birth, day of birth and (double) hours which determine the destinate of individual which give us eight units. In according to 5 elements theory, one's life would be in perfect balance if an individual is birth at a time which 5 elements is distributed evenly among his/her year/month/day/hour. Since 8 is indivisible by 5, therefore the philosophical implication is that nobody born with a perfect life. Just like Freud assert that the ongoing conflict between ego, superego and id is what drive the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Chinese also assume that there are inherent imbalance within each of us, and it is the imbalance/imperfectness drive the development of each person. Imbalance is what give birth to human psyche and society!
I often had the question of why Chinese fate prediction stopped at the level of hours but not extending its coverage to minute or seconds? Why the logic which the fate prediction using birth time base on doesn't apply to minute or seconds? What scared status does these unit of time held? Since one criteria of validity of fate prediction would be differentiating different fate pattern of people born at different time, but it is simply illogical when that implies those who born at the same hour and same place share the same fate.
First that is due to the technological limit of time measurement at that time. Second is because Chinese had the idea of five elements from the year of birth, month of birth, day of birth and (double) hours which determine the destinate of individual which give us eight units. In according to 5 elements theory, one's life would be in perfect balance if an individual is birth at a time which 5 elements is distributed evenly among his/her year/month/day/hour. Since 8 is indivisible by 5, therefore the philosophical implication is that nobody born with a perfect life. Just like Freud assert that the ongoing conflict between ego, superego and id is what drive the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Chinese also assume that there are inherent imbalance within each of us, and it is the imbalance/imperfectness drive the development of each person. Imbalance is what give birth to human psyche and society!
標籤:
中國文化,
五行,
心理學,
文化,
思考,
時辰八字,
道家思想,
道家哲學,
數學,
Chinese culture,
Freud,
Mathematics,
Psychology,
Taoism,
Taoist,
Taoist Philosophy
The problem in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Five-Elements hypothsis in Chinese culture
(Translated from here.)
1. How do we define an object as belonging to Metal, Water,Soil, Fire or Wood? What attributes do we take from an object as a defining attribute? For instance, computer is made of metal but require electricity to operate(Fire), yet the software and programs it run is base on Mathematics(wood) while it also posses structure(soil) and in state of constant change(water). Do we use an object's function, structure, mode of operation, what it made of or what it require to operate to differentiate the category it belong to in Five-Elements hypothesis? Also, does human body belong to Metal, Water,Soil, Fire or Wood? How about dynasty, do we simply define by its name?
2. The quantitative issue. What is heavy and what is weak and how do we differentiate it? Heavy Fire could vaporize a small pond of water, Great amount of soil could put out a small fire, small amount of soil can't protect from great flood, small amount of soil can actually aid Great Fire because it prevent it from exhaust itself too readily, small metal knife can't chopped down a large tree... etc.
3. Too big a room for interpretation. Metal, Water,Soil, Fire or Wood all are related to each other one way or another, there never exists two elements that bear no relationship. For instance, Metal bear
Water while melted by Fire, Metal come from Soil as mineral, Metal could chop Wood. What happen then when Metal encounter Wood? How do we know which is the most accurate interpretation?
4. Some attributes of Five elements appear to be self-contradictory. For instance, Water is known to be conservative, flow downward as stabilizer in cement, while Water is also associated with fluid and flexibility, so which is which? Fire is known to be expanding, growing upward, creative; yet it is also associated with stubbornness and arrogance. again which is which?
Unless all those questions are sorted out, otherwise we can't expect Five-Elements hypothesis to offer much value to humanity or Chinese culture.
1. How do we define an object as belonging to Metal, Water,Soil, Fire or Wood? What attributes do we take from an object as a defining attribute? For instance, computer is made of metal but require electricity to operate(Fire), yet the software and programs it run is base on Mathematics(wood) while it also posses structure(soil) and in state of constant change(water). Do we use an object's function, structure, mode of operation, what it made of or what it require to operate to differentiate the category it belong to in Five-Elements hypothesis? Also, does human body belong to Metal, Water,Soil, Fire or Wood? How about dynasty, do we simply define by its name?
2. The quantitative issue. What is heavy and what is weak and how do we differentiate it? Heavy Fire could vaporize a small pond of water, Great amount of soil could put out a small fire, small amount of soil can't protect from great flood, small amount of soil can actually aid Great Fire because it prevent it from exhaust itself too readily, small metal knife can't chopped down a large tree... etc.
3. Too big a room for interpretation. Metal, Water,Soil, Fire or Wood all are related to each other one way or another, there never exists two elements that bear no relationship. For instance, Metal bear
Water while melted by Fire, Metal come from Soil as mineral, Metal could chop Wood. What happen then when Metal encounter Wood? How do we know which is the most accurate interpretation?
4. Some attributes of Five elements appear to be self-contradictory. For instance, Water is known to be conservative, flow downward as stabilizer in cement, while Water is also associated with fluid and flexibility, so which is which? Fire is known to be expanding, growing upward, creative; yet it is also associated with stubbornness and arrogance. again which is which?
Unless all those questions are sorted out, otherwise we can't expect Five-Elements hypothesis to offer much value to humanity or Chinese culture.
2009年6月12日 星期五
生物學、心理學和無神論
在我正式入大學讀心理學時,有一種不成文說法,就是讀科學系的人比較少有宗教信仰,其中以生物系為無神論者的天堂;另外一天堂為社會科學中的心理學,所以如果為自己作心理分析,選讀心理學就是向香港主流宗教基督教說不的意思。所以現在基督右派以生物科為宗教入侵科學的僑頭堡,心理意義大於一切,代表為基督教打羸文化戰爭,把最反叛的一班人都收服;還有是策略上的考量﹐把最強的敵人都除去,其他不太具威脅性可以慢慢征服;由此推論,基督教心理學的冒起,可以看是宗教入侵社會科學的另一路線,把文科理科都收納在基督教聖經下,一書可以盡收天下英雄豪傑。再依此推論,基督教心理學之後會有基督教人類學、基督教文化學、基督教社會學、基督教心理學、基督教政治學,基督右派於是成就了連歐洲黑暗時代政教合一的教皇都不敢想像的盛況,雖然沒有一個中央教會來代替國家政府,但是基督教成了人類生活的必需品。不再是基督教教士用武力壓迫,而是後現代心靈空虛的人主動奉迎。黑暗時代來了,你還不知不覺!
我的分析是比較各科學,物理學是最容易入侵,但也最無意義;因為物理教師如果是信仰基督教又忍不住生產更多的聖奴的話(聖奴之後,就是性奴),他只要上堂時說一句:「F=ma的背後就是耶穌基督」就可以,就算有政教分離的法例,也相當難防範;不過,如此只可能宣揚一位Deist 的神,所有物理定律有賴此神源源不絕的神力支持,但是此神相當機械化﹐沒有自由意志﹐生活是非它不可,但要由此說服學生牠關愛每一人類,無所不在,無所不知,甚至和每人都有比情人更親密的關係似乎很難,除非學生有戀屍廦(necrophilia);化學同理,這句話:「神愛世人,所以氫氧才化合成水」又或者化學作用背後是神力都未免太腦殘了吧?因為化學的最基本原理:同性相斥及異性相吸太容易明白了!生物學的演化原則不是這麼顯而易見,又不可以即時用實驗闡明,化學、物理可以即時做實驗,不會因為是不同人做而有不同的結果,要在現象和過程中多加一位神祗實屬多餘,因為人類的認知心理系統一般都是傾向捨難取易。再者﹐生物學的名詞又多又難記,而且和人類同屬有機物而有親和性,基督右派捨生物學其誰呢?
心理學和基督教聖經一直在競爭箸人性的解讀權﹐如果神學水平低的就傾向用替代思維框框來看兩者的關係:基督教似乎有相當神奇的改變人性能力,人心難測是人性通識,因為人天生就了了解到自己不能了解完全自己,而可以全通人性之物,在潛意識中自然是被當成無所不知;把人掌握到瞭如指掌的,在潛意識中自然是當成無所不能;此物為惡是沒有任何人可以接受的事。但是,心理學把人性去除神秘的外衣,原來改變人性是有通用的方法,而不是什麼超自然的力量,人可以掌握自己、了解自己,所謂和神溝通,其實也可以用神經心理學來解釋,也可以做實驗來證明,於是妨如在化學和物理科一樣,基督教的神以類的認知心理系統一般都是傾向捨難取易的本質,顯得有點多餘。不過,心理學起步不過百年,對人性的了解比起生物學對生物的了解尚算膚淺;再者,心理學是一門僅次於哲學的抽象學問,一般人要掌握不是太易,所以基督教聖經如此現成的「解釋」,還是有一點優勢。
不過,雖然心理學和生物學都是難懂,一但下九牛二虎之力讀通,基督教中神學水平最低的基督右派便再無一席之地。是故,保護生物科免被基督右派的神學入侵是為了中華民族/香港的前途,它才是真正的中國最大的禍根,道德淪亡只會增加罪犯的人數(其實也沒有證明美國基右的聖經帶罪案比較少),社會自能適應;但基督右派一但成功,不消四年便生產了二場戰爭,在香港則催生了明光社、恩福堂、網絡廿三條、馬灣創世公園、恩雨之聲佔領公共電視頻道、知識份子大報明(光)報、創世電視台、智慧設計論/神創論登堂入室及基督教傭工中心,距離基督教(神棍)幕後治港只有一步之遙!
我的分析是比較各科學,物理學是最容易入侵,但也最無意義;因為物理教師如果是信仰基督教又忍不住生產更多的聖奴的話(聖奴之後,就是性奴),他只要上堂時說一句:「F=ma的背後就是耶穌基督」就可以,就算有政教分離的法例,也相當難防範;不過,如此只可能宣揚一位Deist 的神,所有物理定律有賴此神源源不絕的神力支持,但是此神相當機械化﹐沒有自由意志﹐生活是非它不可,但要由此說服學生牠關愛每一人類,無所不在,無所不知,甚至和每人都有比情人更親密的關係似乎很難,除非學生有戀屍廦(necrophilia);化學同理,這句話:「神愛世人,所以氫氧才化合成水」又或者化學作用背後是神力都未免太腦殘了吧?因為化學的最基本原理:同性相斥及異性相吸太容易明白了!生物學的演化原則不是這麼顯而易見,又不可以即時用實驗闡明,化學、物理可以即時做實驗,不會因為是不同人做而有不同的結果,要在現象和過程中多加一位神祗實屬多餘,因為人類的認知心理系統一般都是傾向捨難取易。再者﹐生物學的名詞又多又難記,而且和人類同屬有機物而有親和性,基督右派捨生物學其誰呢?
心理學和基督教聖經一直在競爭箸人性的解讀權﹐如果神學水平低的就傾向用替代思維框框來看兩者的關係:基督教似乎有相當神奇的改變人性能力,人心難測是人性通識,因為人天生就了了解到自己不能了解完全自己,而可以全通人性之物,在潛意識中自然是被當成無所不知;把人掌握到瞭如指掌的,在潛意識中自然是當成無所不能;此物為惡是沒有任何人可以接受的事。但是,心理學把人性去除神秘的外衣,原來改變人性是有通用的方法,而不是什麼超自然的力量,人可以掌握自己、了解自己,所謂和神溝通,其實也可以用神經心理學來解釋,也可以做實驗來證明,於是妨如在化學和物理科一樣,基督教的神以類的認知心理系統一般都是傾向捨難取易的本質,顯得有點多餘。不過,心理學起步不過百年,對人性的了解比起生物學對生物的了解尚算膚淺;再者,心理學是一門僅次於哲學的抽象學問,一般人要掌握不是太易,所以基督教聖經如此現成的「解釋」,還是有一點優勢。
不過,雖然心理學和生物學都是難懂,一但下九牛二虎之力讀通,基督教中神學水平最低的基督右派便再無一席之地。是故,保護生物科免被基督右派的神學入侵是為了中華民族/香港的前途,它才是真正的中國最大的禍根,道德淪亡只會增加罪犯的人數(其實也沒有證明美國基右的聖經帶罪案比較少),社會自能適應;但基督右派一但成功,不消四年便生產了二場戰爭,在香港則催生了明光社、恩福堂、網絡廿三條、馬灣創世公園、恩雨之聲佔領公共電視頻道、知識份子大報明(光)報、創世電視台、智慧設計論/神創論登堂入室及基督教傭工中心,距離基督教(神棍)幕後治港只有一步之遙!
2009年6月8日 星期一
好黃好暴力的香港傳媒
今晚無線的東張西望把上星期稱作青少年吸毒周,故意忽略了上星期青少年最熱的話題是六四屠城、陳一諤等,而出席六四遊行及集會主要由年青人參與一事似乎在無線「東張西望」主持人心目中像中共心目中的六四風波一樣,都是不存在的,「世風日下,道德淪亡」,所以無線新聞才事事旦旦來報導六四燭光晚會;「世風日下,道德淪亡」,所以香港警方明擺的謊報參加六四燭光集會人數,星島日報連求證也不做就當成事實;「世風日下,道德淪亡」,所以「東張西望」在六四當日對此事提也不提!
社會心理學中提及宣傳及洗腦,最大忌是受衆不能知道宣傳背後的目的,因而有所準備,主動尋找對抗的資源,所以最好一切在靜悄悄下進行,潛而默化。可惜, 最近香港各大傳媒明擺的不求(六四)真相,只求達到醜化年青人的目的,以便香港特區政府能進一步加強和又紅又專的基督右派人仕如黃仁龍的向毒品宣戰的政策,形如美國基右小布殊的「向毒品/窮人/性宣戰」,更有甚者,潛台詞是暗合基督右派散播的道德恐慌,推銷網絡廿三條。不過,當撐網絡廿三條的橫額如中共國的文化大革命時掛到通街都是,這「暗中」的又未免暗得太明顯了吧!
好黃好暴力的香港傳媒,好黃的在於只求煽人聽聞,好暴力在於為網絡廿三條不惜一切!
香港成年人的社會不仁愛不公義,對大是大非視而不見,如此不道德的人來推銷道德,為什麼不怕有報應,為什麼還不仆街?
社會心理學中提及宣傳及洗腦,最大忌是受衆不能知道宣傳背後的目的,因而有所準備,主動尋找對抗的資源,所以最好一切在靜悄悄下進行,潛而默化。可惜, 最近香港各大傳媒明擺的不求(六四)真相,只求達到醜化年青人的目的,以便香港特區政府能進一步加強和又紅又專的基督右派人仕如黃仁龍的向毒品宣戰的政策,形如美國基右小布殊的「向毒品/窮人/性宣戰」,更有甚者,潛台詞是暗合基督右派散播的道德恐慌,推銷網絡廿三條。不過,當撐網絡廿三條的橫額如中共國的文化大革命時掛到通街都是,這「暗中」的又未免暗得太明顯了吧!
好黃好暴力的香港傳媒,好黃的在於只求煽人聽聞,好暴力在於為網絡廿三條不惜一切!
香港成年人的社會不仁愛不公義,對大是大非視而不見,如此不道德的人來推銷道德,為什麼不怕有報應,為什麼還不仆街?
2009年6月6日 星期六
土地決定國家,土地決定人格
因為中共國土地的有效統治者是中國共產黨,所以土地代替了合法性,土地代替了歷史,在香港以之世界華人心目中把中華人民共和國當成了唯一的中國政府。我還沒有把中共國是中國在聯合國唯一合法的歷史片段及中共國是中華民族最大的經濟實體這兩點算進去。
同理,土地代替了思想,土地代替了人格,所以不是擁有獨立居所的男性都是未長大的小孩子,是男仔而不是男人;相反,擁有獨立居所的男性,不論是否懂和其他人相處,不論是否仍在玩毛公仔,不論是否在社會時事上都照搬報紙、電視的分析及立場,不論自己連自己的感情也不清不楚要四周問專家,都是名乎其實,為女性帶來「穩定、和諧、可靠生活」的男子漢、大丈夫。
這叫不叫香港人智性的集體淪落,在中國所謂最先進的城市?
同理,土地代替了思想,土地代替了人格,所以不是擁有獨立居所的男性都是未長大的小孩子,是男仔而不是男人;相反,擁有獨立居所的男性,不論是否懂和其他人相處,不論是否仍在玩毛公仔,不論是否在社會時事上都照搬報紙、電視的分析及立場,不論自己連自己的感情也不清不楚要四周問專家,都是名乎其實,為女性帶來「穩定、和諧、可靠生活」的男子漢、大丈夫。
這叫不叫香港人智性的集體淪落,在中國所謂最先進的城市?
標籤:
人格,
土地,
心理學,
地產,
成熟,
香港社會,
國家,
Generation gap in hong kong,
Psychology,
Real Estate
2009年5月21日 星期四
Why Hydrochloric acid aren't classify as organic acid?
I can still remember the look of my F.4 Chemistry teacher when I ask him the question as stated in title.My thought is like this: Organic acid must related to what organism produce and secret, therefore we can assume any chemical found in any organism, that must be organic. However Hydrochloric acid is such an troubling exception to the rule. Only did later I found the accurate definition of ogranic acid as any acid contain the element of life: The all powerful Carbon. Why must they use this definition instead of mine?
Furthermore, I thought that natural is by definition resist classification, for order is what conscious mind impose to the universe.(Classification is what make conscious mind conscious.) Thus this could be taken as evidence against any variant of Intelligent Design/Creationism, since it would be difficult for any human being to imagine such an unogranized creator/designer.
Now, since inorganic substance could be produced by organic organism using mechanisms and rules of organic Chemistry, why can't we reverse the process for inorganic material to produce organic compound using inorganic Chemistry, logically speaking?
Furthermore, I thought that natural is by definition resist classification, for order is what conscious mind impose to the universe.(Classification is what make conscious mind conscious.) Thus this could be taken as evidence against any variant of Intelligent Design/Creationism, since it would be difficult for any human being to imagine such an unogranized creator/designer.
Now, since inorganic substance could be produced by organic organism using mechanisms and rules of organic Chemistry, why can't we reverse the process for inorganic material to produce organic compound using inorganic Chemistry, logically speaking?
為什麼胃酸不是有機酸?
我中四時修化學提出的問題,既然胃酸是在人或哺乳類的消化器官分泌出來,為什麼它不如在生果中常見的果酸一樣,被歸類作有機酸?
此一問題一出,中四教化學的老師頓時啞口無言,後來他四處宣揚我是天才,大慨也因為此事。我後來才知道果酸被視作有機酸,因為它的化學成份有地球生命必不可少的元素:炭,炭特別的地方在於它是化學週期表第四,可化合出最大種類的化合物。
另一個想法是,有機和無機只是人類相當隨便的分類,想凡是自然過程而來的,則必不然能可清清楚楚的分類,如此是反駁智慧設計論最好的證據,因為人類意識的基礎在於分類,很難想像出如此「雜亂無章」的設計者;此外,我又想到如果有機的生物可以化合出無機的氫化氯(Hydrochloric acid),為什麼無機之物不可以用相反的過程化育出有機之物?有情孕育無情,無情自是有情!
此一問題一出,中四教化學的老師頓時啞口無言,後來他四處宣揚我是天才,大慨也因為此事。我後來才知道果酸被視作有機酸,因為它的化學成份有地球生命必不可少的元素:炭,炭特別的地方在於它是化學週期表第四,可化合出最大種類的化合物。
另一個想法是,有機和無機只是人類相當隨便的分類,想凡是自然過程而來的,則必不然能可清清楚楚的分類,如此是反駁智慧設計論最好的證據,因為人類意識的基礎在於分類,很難想像出如此「雜亂無章」的設計者;此外,我又想到如果有機的生物可以化合出無機的氫化氯(Hydrochloric acid),為什麼無機之物不可以用相反的過程化育出有機之物?有情孕育無情,無情自是有情!
2009年5月1日 星期五
心理學的一個小小想法
記得以前曾經學習過某認知心理學實驗的結果,它以為人類似乎天生可以在極糢糊的視覺訊息下分辦出活動的性別甚至身體狀態,要是說人類演化出如此的功能也不是天荒死潭,因為人是群居動物,人愈可以從不足或被歪曲了的視覺訊息了解另一個人的精神及生理狀態,他/她愈有生存的優勢。我不能釋疑的只是他們作的實驗可不可以排除另一最有可能的假說: 其實實驗者是因為由小至大看慣了在不同情況下的人面孔,所以其神經系統慢慢學習了如何修正在極糢糊或被歪曲了的視覺訊息;而不是直接由極糢糊或被歪曲了的視覺訊息去推斷出產生該訊息的人的精神/生理狀態?如何去設計一個認知心理學實驗實驗去判斷前者還是後者更接近事實呢?
2009年4月15日 星期三
中文輸入法的另一個主意
上次我談及改良中文輸入法的方向是減低使用者對某一輸入法的依賴,強迫使用者每次使用同一輸入法時要留神螢幕,因為每次出現的中文字順序不同;(我還未想到有什麼方式可以取替目前以字形或筆劃為本的中文輸入法。)而今次的方向則相當正路,就是如何改善使用者輸入中文的效率?
而本慨念發明有四個組成部份:
A.可動態由D修改的中文字碼對應表,該種中文輸入法的中文字輸出由此提供;
B.利用數據庫來記錄使用者使用某一種中文輸入法的習慣,主要以字碼輸入的組合為索引值;
C.使用習慣數據分析器,分析使用者使用該種中文輸入法時的習慣,用同一組字碼輸入中這些字最常用,這些字通常不用,當然,這是最簡單的方法,可以用更複雜的方法如Bayesian分析法來分析使用者使用某一中文輸入法中某一組字碼的習慣;
D.執行者用一早設定好的內建條件,利用C的方法來比較,計算某一組字碼輸入法中各中文字的最佳順序,以此來更新A的中文字碼對應表,令使用者打中文字的效率提高。
而本慨念發明有四個組成部份:
A.可動態由D修改的中文字碼對應表,該種中文輸入法的中文字輸出由此提供;
B.利用數據庫來記錄使用者使用某一種中文輸入法的習慣,主要以字碼輸入的組合為索引值;
C.使用習慣數據分析器,分析使用者使用該種中文輸入法時的習慣,用同一組字碼輸入中這些字最常用,這些字通常不用,當然,這是最簡單的方法,可以用更複雜的方法如Bayesian分析法來分析使用者使用某一中文輸入法中某一組字碼的習慣;
D.執行者用一早設定好的內建條件,利用C的方法來比較,計算某一組字碼輸入法中各中文字的最佳順序,以此來更新A的中文字碼對應表,令使用者打中文字的效率提高。
Yet another Idea on Chinese input method
Now this idea is truly about how to increase the efficiency and the speed of inputing Chinese character. Not that I am going to suggest a new paradigm to input Chinese without using keystrokes which each keystroke is associated with certain aspect of the Chinese character, I am thinking in the direction which the program can dynamically alter the correspondence table which the Chinese input method rely on. For instance, much like search engine would provide search suggestion while the user is entering the inquiry using statistically method, this new paradigm of Chinese input method would 'learn from the experience' of the pattern of how this Chinese input is used by this user, then dynamically place the most frequent choice in the front as priority choice in order to save user's time to look for the Chinese character which s/he is typing.(Or to learn more complex pattern of the input given all of us have enough computing cycle that we waste.)
This innovation require three components:
A. A correspondence table that can be dynamical updated by D each time it is loaded;
B. A recorder and counter program to run in the background whatever this Chinese input method is called. It would record the frequency of the user's choice of Chinese character everytime and keep a database with various variables.
C. A statistic program to analyze the data collected in B. It could be ranged from simplest implementation like taking the most frequent choice as the preferred choice by moving it to the front or more difficult implementation involve Bayesian statistical method.
D. By applying the result gathered from A to compare against the fixed criteria provided by programmer, this module update the content inside A so A would be optimized for this user.
This innovation require three components:
A. A correspondence table that can be dynamical updated by D each time it is loaded;
B. A recorder and counter program to run in the background whatever this Chinese input method is called. It would record the frequency of the user's choice of Chinese character everytime and keep a database with various variables.
C. A statistic program to analyze the data collected in B. It could be ranged from simplest implementation like taking the most frequent choice as the preferred choice by moving it to the front or more difficult implementation involve Bayesian statistical method.
D. By applying the result gathered from A to compare against the fixed criteria provided by programmer, this module update the content inside A so A would be optimized for this user.
一個古怪的中文輸入法主意
說古怪這主意真的很古怪,因為一般分析/設計/改良中文輸入法的人都會向如何增加輸入中文的速度及準誠度去想,決不會像我一樣把問題的方法倒轉去想的,因為我想解決的問題不在於中文輸入法是否好用實用,我意會的問題在於當一個人太熟悉一種中文輸入法時,他/她輸入中文便成了反射反應,他/她根本不用看鍵盤甚至是螢幕便知道自己打了什麼字,理論上可以令他/她的腦神經有更多的資源去進行更高階的運算如遣詞用字、文章組織及思想內涵等,但缺點就是打中文字的機械化,他/她失去了認知心理學中最低層反應的靈活性;要是一天有一種更新更好的輸入法時,他/她就失去了適應的能力,所以本文章的思路就是如何令使用者保持打中文字的靈活性?
要解決這問題很簡單,相信要實現也會太複雜,就是把目前的固定的中文編碼表改為可動態更新的,而每一次使用者使用完的時侯,就會把當中的中文順序更新,例如本來今次用某輸入法打ABCD得出來的是Q,W,E,R,T,Y;而下一次用同一種輸入法再打ABCD得出來的可能是W,E,R,T,Y,Q又或者是R,T,Y,Q,W,E...等等,因為每次出現的中文字順序不同,因此使用者不可能依賴習慣,看都不用看螢幕便打完一篇文章,否則一定會錯漏百出, 如此便強迫使用者每次用同一輸入法更新一下使用者的神經網絡,令使用者保持頭腦靈活!
要解決這問題很簡單,相信要實現也會太複雜,就是把目前的固定的中文編碼表改為可動態更新的,而每一次使用者使用完的時侯,就會把當中的中文順序更新,例如本來今次用某輸入法打ABCD得出來的是Q,W,E,R,T,Y;而下一次用同一種輸入法再打ABCD得出來的可能是W,E,R,T,Y,Q又或者是R,T,Y,Q,W,E...等等,因為每次出現的中文字順序不同,因此使用者不可能依賴習慣,看都不用看螢幕便打完一篇文章,否則一定會錯漏百出, 如此便強迫使用者每次用同一輸入法更新一下使用者的神經網絡,令使用者保持頭腦靈活!
2009年1月24日 星期六
香港上下兩代的代溝
因為用我自己做例子,所以未必完全適用於一般情況:
1. 上一代常常「將心比己」,下一代「自我中心」,然則兩代都是沒有同理心,甚之堂而皇之,拒絕承認其他人和自己是不同的獨立個體/個性。前者可能還會有良好的「利他」動機,後者近乎完全不考慮他人,對心儀的對象貼貼服服,毫無自尊,對一般人只是盡量利用;
2. 上一代:工作的目的是賺錢,賺錢的目的是生活,人是為了生活而生活;
下一代: 工作的目的不一定是為賺錢,賺錢的目的不一定是為生活,人不單是為了生活而生活。
3. 舊: 男權主義,男主外女主內,男人一定要賺錢養家,女人就是為了服待丈夫而生存,女性的社會地位來自丈夫的社會地位,因此婚姻的目標是為了將來幸福:因此要嫁入豪門;
新: 男女權視乎誰賺的錢較多,誰更被社會尊重,男人女人都是為了自己而生存,因此婚姻的目標是享受,因此要嫁入豪門。
4. 舊: 生存一定要適應社會,忍受一切的不公平和不合理,只要能生存已經是萬幸; 新一代會比較傾向於相信自己有改變社會的力量,但香港1997年後犬儒主義盛行,對社會及世界冷膜。
5. 舊一代欠缺公民意識,「各家自掃門前雪,那管他人瓦上霜!」,家族意識強烈,不理社會事務,只掛着營生,例如我父母每次說話都強調「自己人」及其他人的分別,甚為討厭我去管社會的事,因為於上一代而言,政治是官府的事,不是平民百姓的事;新一代的公民意識及歸屬感明顯較強;
6. 舊一代欠缺環保意識,不理自然和人的關係,只求有得吃,有得穿;新一代較箸重自己行為對環境及生態的影響,明白到經濟不可能無限向上發展,同時,人類和其他生物是平等的,要保護其他生命的存在及尊嚴。
7. 舊一代以為讀書自然會發達,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不明白讀書的本義不是為考試,或者是死記知識,而是訓練頭腦如何去分析及處理資訊。
8. 舊一代有差不多精神,凡事粗略,不求甚解,不求真,例如1時15分只會說差不多2時;新一代較有科學精神,凡事要有證據及理由,要有邏緝,不可以得過且過。
1. 上一代常常「將心比己」,下一代「自我中心」,然則兩代都是沒有同理心,甚之堂而皇之,拒絕承認其他人和自己是不同的獨立個體/個性。前者可能還會有良好的「利他」動機,後者近乎完全不考慮他人,對心儀的對象貼貼服服,毫無自尊,對一般人只是盡量利用;
2. 上一代:工作的目的是賺錢,賺錢的目的是生活,人是為了生活而生活;
下一代: 工作的目的不一定是為賺錢,賺錢的目的不一定是為生活,人不單是為了生活而生活。
3. 舊: 男權主義,男主外女主內,男人一定要賺錢養家,女人就是為了服待丈夫而生存,女性的社會地位來自丈夫的社會地位,因此婚姻的目標是為了將來幸福:因此要嫁入豪門;
新: 男女權視乎誰賺的錢較多,誰更被社會尊重,男人女人都是為了自己而生存,因此婚姻的目標是享受,因此要嫁入豪門。
4. 舊: 生存一定要適應社會,忍受一切的不公平和不合理,只要能生存已經是萬幸; 新一代會比較傾向於相信自己有改變社會的力量,但香港1997年後犬儒主義盛行,對社會及世界冷膜。
5. 舊一代欠缺公民意識,「各家自掃門前雪,那管他人瓦上霜!」,家族意識強烈,不理社會事務,只掛着營生,例如我父母每次說話都強調「自己人」及其他人的分別,甚為討厭我去管社會的事,因為於上一代而言,政治是官府的事,不是平民百姓的事;新一代的公民意識及歸屬感明顯較強;
6. 舊一代欠缺環保意識,不理自然和人的關係,只求有得吃,有得穿;新一代較箸重自己行為對環境及生態的影響,明白到經濟不可能無限向上發展,同時,人類和其他生物是平等的,要保護其他生命的存在及尊嚴。
7. 舊一代以為讀書自然會發達,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不明白讀書的本義不是為考試,或者是死記知識,而是訓練頭腦如何去分析及處理資訊。
8. 舊一代有差不多精神,凡事粗略,不求甚解,不求真,例如1時15分只會說差不多2時;新一代較有科學精神,凡事要有證據及理由,要有邏緝,不可以得過且過。
2008年10月21日 星期二
北京奧運是世界未日續篇
在我寫「北京奧運是世界未日的序幕」時侯,想到是中共國經濟崩潰,而不是美國的經濟崩潰,中共國因北京奧運太早被炒得太熱,因此損失了辦奧運一部份經濟收 益,實屬平常事。之前過份的期望,往往令人事後大失所望,中共國今年天災人禍連連,因此中共便有極巨大的心理壓力非辦好北京奧運不何,如此的心理狀態,一 來小小的錯都會被放大,二來令它防民更甚於防川,破壞人民本來用愉快心情迎接北京奧運,北京奧運想要達到的心理效果,只剩下亢奮一項。如此看來,中共國境 內外的反對者,在心理戰上,的確是打勝了一仗,借中共的手來對付它自己。其實想深一層,中共國在每屆奧運會中,金銀銅牌總數一直名列前矛,即中共國人民已 經習慣和適應了中共的技倆,凡事在人民預期之內,沒有驚喜,給人的印象其實只是費了超大的勁去把一切堅持原狀,或者有人會問: 為什麼中共國自稱是大國,但是辦一個小小的奧運會都要傾全國之力呢?君不見美國、澳洲、日本辦奧運會時,是要動用到軍隊在附近巡邏?舉辦的城市又要戒嚴? 嚴重干擾人民生活?為何自號大國的中共國要用這麼大的力氣去辦一件如此普通的事?
論心理戰在中共國境外的效果,其實亦只是麻麻。例如泛民主派在北京奧運完成後不到一星期,而衆運動員又來香港延續「民族愛國」下,依然可以在立法會選舉中 取得二十三席,可以說是完全打破了中共的如意算盤,中共了解到它的代言人:民建聯,是在任何政治經濟條件下都不可能成為香港政治上主流,六四得票比例牢不 可破。而且,如果用數字學的角度看(當日是八月初八),可以說是上天有意偏幫泛民主派,否則選民如何可以策略配票配得如此平均,反而是民建聯浪費了不少選 票呢?
固此,其實在心理上,中共是被香港投泛民主派的選民打敗了,它剩下的策略就是明目張膽的除去自由黨,目的是借香港商界的力量去令普選議案在立法會不能被通 過,然後把責任卸到香港人的內部矛盾,中共似乎以為香港普選之日,即中共滅亡之時,香港的水始終制住了中共的火。但是如此一來失去了中間派,中共和香港的 衝突將日趨尖銳及明顯,因為在不少人心目中,民建聯和中共都是同一路的人。中共是不是一如以往,有絕對優勢呢?
因為北京奧運,現在中共國的經濟又露出疲態,又爆出最大規模的有毒奶品事件,削弱了中共國在經濟的絕對優勢,前者影響的是收賣人心的能力,後者打擊了中共 在北京奧運刻意營做的良好管理形像。試問為什麼中共國為什麼可以把北京奧運管理得井井有條,但是對奶商卻無能為力呢?同時,前者和後者都同時打擊了香港經 濟,更受金融海嘯打擊,可以說是禍不單行。留意一下中國歷史,發覺朝代的滅亡無一不是和大規模的天災有關,無他,封建制度有它的內在問題,天災期間只會把 它的壞影響放大,而每一個制度、系統都有它最大的錯誤容忍度,中共的管理制度其實並不比清朝的先進多少,但是它受到的考驗,卻是有史以來最多,因此有人曾 推算出中共的壽命不過今年,不是完全不合理。中共國亦是金融海嘯的受害者,一來它為了美國出席北京奧運,買了大量的美國房按債卷,見財化水;二來,美國及 歐洲經濟不景,自然打擊中共國的廉價產品工業,及投資者在中共國設廠的意欲,三來毒奶事件亦令中共國產品的商譽受極沉重的打擊。中共一向以來用經濟發展來 壓抑政治民主化的訴求,如今經濟這張牌已失效,能再用什麼方法呢?唯一的只是不斷的「歡樂今宵」,分散人民的注意力,但是「歡樂今宵」又只會加速經濟資源 的消秏,如此下去,中共國政治改革不夠快,始終都是死路一條。
我以為中共看不到神八、神九的發射,因為它為了辦好北京奧運,埋下了滅亡的種子,如今的國內外形勢,正好助長這些種子發芽成長。十六年前是預言,如今已成事實,只是不少人一廂情願地逃避現實。中共國滅亡,香港特區政府倒台,你預備好了沒有?
論心理戰在中共國境外的效果,其實亦只是麻麻。例如泛民主派在北京奧運完成後不到一星期,而衆運動員又來香港延續「民族愛國」下,依然可以在立法會選舉中 取得二十三席,可以說是完全打破了中共的如意算盤,中共了解到它的代言人:民建聯,是在任何政治經濟條件下都不可能成為香港政治上主流,六四得票比例牢不 可破。而且,如果用數字學的角度看(當日是八月初八),可以說是上天有意偏幫泛民主派,否則選民如何可以策略配票配得如此平均,反而是民建聯浪費了不少選 票呢?
固此,其實在心理上,中共是被香港投泛民主派的選民打敗了,它剩下的策略就是明目張膽的除去自由黨,目的是借香港商界的力量去令普選議案在立法會不能被通 過,然後把責任卸到香港人的內部矛盾,中共似乎以為香港普選之日,即中共滅亡之時,香港的水始終制住了中共的火。但是如此一來失去了中間派,中共和香港的 衝突將日趨尖銳及明顯,因為在不少人心目中,民建聯和中共都是同一路的人。中共是不是一如以往,有絕對優勢呢?
因為北京奧運,現在中共國的經濟又露出疲態,又爆出最大規模的有毒奶品事件,削弱了中共國在經濟的絕對優勢,前者影響的是收賣人心的能力,後者打擊了中共 在北京奧運刻意營做的良好管理形像。試問為什麼中共國為什麼可以把北京奧運管理得井井有條,但是對奶商卻無能為力呢?同時,前者和後者都同時打擊了香港經 濟,更受金融海嘯打擊,可以說是禍不單行。留意一下中國歷史,發覺朝代的滅亡無一不是和大規模的天災有關,無他,封建制度有它的內在問題,天災期間只會把 它的壞影響放大,而每一個制度、系統都有它最大的錯誤容忍度,中共的管理制度其實並不比清朝的先進多少,但是它受到的考驗,卻是有史以來最多,因此有人曾 推算出中共的壽命不過今年,不是完全不合理。中共國亦是金融海嘯的受害者,一來它為了美國出席北京奧運,買了大量的美國房按債卷,見財化水;二來,美國及 歐洲經濟不景,自然打擊中共國的廉價產品工業,及投資者在中共國設廠的意欲,三來毒奶事件亦令中共國產品的商譽受極沉重的打擊。中共一向以來用經濟發展來 壓抑政治民主化的訴求,如今經濟這張牌已失效,能再用什麼方法呢?唯一的只是不斷的「歡樂今宵」,分散人民的注意力,但是「歡樂今宵」又只會加速經濟資源 的消秏,如此下去,中共國政治改革不夠快,始終都是死路一條。
我以為中共看不到神八、神九的發射,因為它為了辦好北京奧運,埋下了滅亡的種子,如今的國內外形勢,正好助長這些種子發芽成長。十六年前是預言,如今已成事實,只是不少人一廂情願地逃避現實。中共國滅亡,香港特區政府倒台,你預備好了沒有?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