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其實是活生生的例子去說明在認知過程中的「由底層向上層過程」及「由上層向下層過程」的分別,所謂前者是指人腦如何由最基本的感覺資料,如光暗、長度、角度、移動的方向、形狀等有系統地組織成意識上的慨念如杯、碟、碗等,又或者由A字母的形狀推出「這是代表英文字母的 A」;相反,後者指的是完全相反的過程,就是由抽象的意念出發,如字詞、語義來推導出最基本應該存在的基本的感覺資料,例如在 A_ple就用蘋果這慨念把遺漏的p加上去。一般來說,現實的感知通常是由「由底層向上層過程」而產生,也就是說觀察者是不可能事先知道這些資料是什麼,而且當這些感知而得資料和「由上層向下層過程」不符時,他/她就會有一種荒謬的感覺,小說則基本上是「由上層向下層過程」來產生,所有的一切都一定合乎作者的邏緝。
小說和現實的分別,因此在於前者只利用了也「由上層向下層過程」而後者卻同時是「由上層向下層過程」和「由下層向上層過程」的交流而成。
2009年10月12日 星期一
何以現實一定比小說更離奇?
標籤:
小說,
心理學,
心理學假說,
假說,
認知心理學,
Cognitive Psychology,
hypothesis,
novel,
psychological hypothesis,
Psychology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