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20日 星期五

莊子寓言中的心理學

寫了「公主不哭」和「公主不哭,你們繼續哭」後,再看莊子少有描述人感情的三個寓言,又有所感觸。
在「公主不哭」 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成形的假說,即人的感覺和情緒是人的情況的某種保留物,令公主哭的是,是因為她不可以活在她一向熟悉的環境,因為國家戰敗的緣故,不 得不去「屈辱地」適應一個新環境。她的感覺其實是一種對改變的反抗,是一種把自己保留在過去的環境的努力,但是莊子以為人最終還是要去適應新環境。反抗改 變是心的本性,適應新環境亦是心的本性,有時前者比後者佔優,是為不忘本,但有時卻會被人視為食古不化;有時後者佔優會被人罵忘本反覆,但有時被人視為從 善如流。心是同一個心,由不同心去出發,就看出了不同。
再看看另一個孝子拜錯墳的故事,他拜錯墳,哭過一次,感情得到宣洩,抵達自己本來要拜的墳前就不再哭了。他之前哭,亦是對環境的一種適應,因為人的覺知環 境可能和物理環境不同,因此在公主的覺知世界中,自己最熟悉的環境一定是最好的;不論它在物質上是否如別國的宮廷的豐富,正如孝子把別人的墳誤當成自己要 拜的墳。於是孝子是觸景傷情,他哭因為已逝去的親人已是不可改變的事實,情感是一種把過去的記憶保留的一種方法,彷如親人在自己的感情/心理世界中再活過 來;同理,公主哭是為離開已是不可改變的事實,情感是一種把過去的記憶保留的一種方法,彷如過去的環境在自己的感情/心理世界中再活過來。不過,哭的目的 其實亦是為了適應改變,孝子哭完以後可以再如常生活,即接受親人已逝去的事實;同理,公主哭的目的其實亦有適應環境改變的作用,她大哭一場,因為改變是痛 苦,把痛苦的感覺都發洩出來,則她會較為欣然去接受新環境。人的感情/心理世界,其實是由一連令人發生情緒的短暫過去而組成,長久的情感由個人對各種短暫 情緒的理解和反應而造成。例如:我天天和某位朋友吵架,則久而久之,我把不快的經歷組織起來去理解,得出的結論是我對此人反感;相反,我天天和某位朋友談 得投契,則久而久之,我把快樂的經歷組織起來去理解,得出的結論是我和她不單是朋友,簡直是在熱戀了。
如何有機的去組織這些情感片段?拿哪些情感經歷去組織?怎去分析理解各經歷的異同而得出結論?這個過程雖然在每一步上都合乎邏緝,但始終都有一定的隨意 性,人雖然是用邏緝去判斷一件事,但是最理性的人的行為不一定比其他人理性,因為邏緝在本質上沒有規定人要怎樣去利用邏緝。人類的理性卻不一定導致理性的 結果,正如數學不是由嚴謹的邏緝過程導出來的。
人心(內在世界)的奇妙,和物理世界的奇妙,它們的本質是相當一致的,這個一致性,就是道。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