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19日 星期六

民主和道德假說

有某位最近屢犯政治錯誤,卻自號政治家的人在八百人小圈子選舉中提出一種「新思路」(The New Deal of Hong Kong),指民主普選不是解決所有社會問題的「印度神油」,我想試一試如果當他是想錯了,會有什麼事發生。民主普選可不可以應用在香港社會最擔心的議 題:「道德淪亡」上?如果有錯,煩請各位指正。
因為未曾有人研究過道德感和民主參與的相關性,所以恕我只可以由理論空談,如果有具體的數字最好。理論上提高公民的民主參與可增加他們的歸屬感,減低「我 只是過客」的心態,而香港政府防垃圾蟲的廣告,就是充份利用了這個原理。理論上如果我當這地方是我自己的,行為便慎重許多,因為我總是想把自己家做得最 好,這應是一般香港人的心理‧依此事實去推,如果我不單可以參與社區事務,還直接覺得我可以改變我住的地方的具體事務,則我的歸屬感更強烈,我比以前更看 重其他人對我的看法,更去想我的一言一行的影響,我凡社會事都有我的意見,我有政治立場,即對或錯。我希望政客/政府都以我原則中以為是對的事,愚以為在 政治事務吾對對錯的執着,和道德感中的是非對錯是一致的。我不敢說後者因前者而來,但我認為,前者可以加強後者。因為政治有對錯,人的行為亦當然有對錯之 分;道德來自對錯的判斷,而政治的取向,亦有是非之分。我投票給想對了的侯選人,正如我做的事,大部份都是對的。
以此假說來看,可以明白為什麼97年以後,一向世俗的香港人似乎不斷感覺道德淪亡,因為不少人不覺得新主權的中共國是個有道德權威的國家,另外,香港人以 道德為軸的政治參與,卻得不到什麼具體的社會進步,因此熱情一年比一年減退,香港政府以為可喜,以為更容易統治,卻發覺社會出現道德感下降的情況。因為香 港人的政治無力感日深,對錯亦不再重要了,最重要是搵食和為自己謀着數/好處,「過客」心態再現,只要賺到錢,我才有安全感,如果沒有安全感談什麼道德不 道德?所以12歲援交又何妨,社會根本不在乎我?我守道德又如何,這又不是我的地方!如果這我的地方,為什麼我連我自己的社區都沒有發言權呢(區議會無行 政實權)?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