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4日 星期五

真哲學和偽哲學的分別

常常聽見別人說他的人生哲學,我於是想:哲學其實有兩個功用,亦可分作真偽。有一些人的哲 學,在心理上的作用是文過飾非,為自己的行為、選擇找一個漂亮/抽象/冠冕堂皇的籍口,在事情發生以後來建立自己行為的連續性,其實他自己心裏比誰都清 楚,他只是不經思考而隨便做的決定,這是我心目中的偽哲學;相反,有另一些人事事都講求原則和理由,時刻都追求自己行為的合理性,因此他會盡量在事前想清 楚一件事才做,希望事情的動機、過程和結果盡量和他的做人原則/哲學相乎,例如他的人生哲學是「平等主義」者,則他做什麼事都是以平等的理念為先,盡量對 所有人一視同仁,而不是對人的態度一時一樣,隨自己的情緒起伏而定。另外,前者會檢討自己的人生哲學看起來合不合理,想一想如何在過往不同的選擇建立連貫 性,像中共一樣調整整體哲學/理論來適合自己的行為,例如一時又毛澤東理論,一時又鄧小平理論,一時又「三個代表論」等等;後者則會檢討自己的行為合不合 乎自己的人生哲學,如何令未來自己的行為更有一致性及整體性,如何避免自己的行為出錯,如何減低行為和人生哲學不相乎發生的機會等;保守主義者,可能因為 一次待油站惡劣態度的店員太有禮貌而深深懊悔,檢討自己在什麼情況會忽然對低下階級的人友善,如何避免此等情況發生等。
在心理學的研究,亦支持人可以以行為的連貫性來分類的說法,有一些人的行為可預測性較高,因為他們講求原則,要世界乎合他們的做事方式;相反,另一些人的 行為可預測性較低,因為他們較重視的是適應環境,如何和環境配合而作出最有利自己的選擇。一般來說,行為的內在連貫性對於同一個人來說,多數是常數,即真 哲學的人行真哲學的路,偽哲學的人行偽哲學的路,各不相干。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