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24日 星期四

八萬五政策和通識真義(2)

想法幾個:
1. 通識的意義在於動態生產和檢查知識,其過程比結果更重要;因此在該通識比賽中主持人死抱一個正確答案,像香港考試局批是非題一樣,把任何和標準答案不同便 當是錯,明顯是未違到用通識去即時分析的水平,未掌握通識的技巧,主持人能否即時指出為什麼「鴕鳥政策」是正確答案而「八萬五政策」不可以帶有猶疑不決的 含意?如果「八萬五政策」不代表猶疑不決,又代不代表前後矛盾、自打嘴巴?如果「八萬五政策」不代表前後矛盾,又代不代表「原意是好,但無法實現的構 想」?如果「八萬五政策」不代表「原意是好,但無法實現的構想」,又代不代表「原意是好,但因領袖無能為力而無法實行的方案」?為什麼「刻舟求劍」一定要 代表的意思?為什麼一句成語一定只有一個通義?為什麼「刻舟求劍」不可以解「用錯了方法去做事」?為什麼「刻舟求劍」不可以解「為人呆板,不懂變通」?為 什麼「刻舟求劍」不可以解「未明白事情的底蘊就匆匆去做」?它應該做到的是並無標準答案,純綷依所有已知的知識,用邏緝來判斷哪一個答案最乎合該條,並立 刻把新的答案作為知識加入自己的知識網絡中,在通識的慨念框架中,知識是要不停按新的了解更新的,沒有永遠正確的知識;

2. 我不以為官方可以推動到通識,因為官方往往對社會的一事一物,都有一套既定的思維,如車只是一件交通工具,不可以是居所,不可以是藝術,不可以和宗教有 關。官方/政府的工作模式.是完全依照法例的要求及內部的工作流程去辦事,不可以自作主張、自作聰明。因此通識的推展有賴公衆積極參與中立的公共知識平台 如wikipedia或evihk等,通識的前提是思想自由及意見的平等交流,除非香港的官方是由全面普選產生,否則很難令人相信香港的官方是自由開放, 並和民間平等交流。

1 則留言:

水水 提到...

我也反對香港電台的所謂「通識」問答比賽,只不過是以前「常識」問答比賽改個名而已。「通識」真義不是「乜都識」,以至識答百萬富翁問題贏一百萬(記否亞視百萬富翁火紅就有人說「通識(乜都識)有用」,百萬富翁停播後就不再說),而是培養解決問題之能力,而廣泛之知識基礎(李偉才說的「概念深度」)只是其中一樣,還有批判思考(critical thinking)、推理能力等。注重實用不壞,問題是我們知否做這件是之目的為何?如何達到?

「通識」在香港是新事物,大方向是好的,鼓勵多些吧